生态學
(0713)
生态學科創建1982 年,2004 年和 2011 年分獲二級和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是“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生态扶貧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支撐學科、國家民委和湖南省重點學科,擁有武陵山片區唯一的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和最大的生物标本館,建有省級以上科研平台和人才培養基地14 個。學位點現有專任教師60人,其中,教授占 51.7%,博士占 80.0%,擁有省級創新團隊 3 個,國家/省級人才計劃 14 人次,國家級學會理事和專業委員會委員 12 人次,國際/國内期刊編委 15 人次。近年來,學位點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 61 項,發表高水平論文近200篇,獲省自然科學獎7項。學位點立足大湘西,面向武陵山片區,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禀賦與政策優勢,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育、受損生态系統修複與生态資源可持續利用等科學問題,在特有/狹域和優勢動/植物類群系統演化與生态适應、尾礦廢棄地的鄉土植物生物修複、特色生态資源等的理論與技術研發中形成了鮮明的區域特色;在培養紮根區域生态建設與産業研發的創新型人才、服務生态保護與綠色産業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一、培養目标
培養面向鄉村振興和生态文明建設戰略、服務區域生态功能區建設和社會經濟綠色發展需求、自覺踐行“兩山理論”,樂于服務基層,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夠勝任生态學教學、科研、行政與工程管理和生态産業研發與可持續利用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創新人才。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發展理念;做到品行端正、治學嚴謹、艱苦奮鬥,團結協作,求實創新,樂于奉獻。
2、掌握堅實寬廣的生态學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能,了解學科研究前沿和發展趨勢,具備高尚的科學素養與情懷、吃苦耐勞與奉獻精神、從事生态學研究的能力,能夠研究和解決學科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獲得一定的創新性成果。
3、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具有英文文獻閱讀、寫作和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教育教學潛質。
二、研究方向
1、植物生态學
圍繞武陵山區植物多樣性形成及維持機制等科學問題,綜合運用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實驗生态學和保護遺傳學的原理與方法,開展重要植物類群的區系分類與系統進化、繁殖生态學及生理生态學、珍稀植物資源的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生物學等研究,為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特色植物資源開發與持續利用提供理論支撐。
2、動物生态學
圍繞武陵山區動物多樣性及珍稀動物保育等科學問題,綜合運用動物分類學、進化生态學和行為生态學的原理與方法,開展重要動物類群區系分類、岩溶洞穴動物繁殖與行為生态學、珍稀動物遺傳多樣性及其保育等研究,為服務自然保護地建設及珍稀動物資源的保護與持續利用提供理論支撐。
3、修複生态學
圍繞武陵山區受損和退化生态系統功能修複等科學問題,綜合運用恢複生态學、動/植物和微生物生态學的研究理論與技術,開展重金屬尾礦廢棄地和退化常綠闊葉林生态系統功能修複的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為湘渝黔“錳三角”尾礦廢棄地和武陵山區退化森林生态系統修複等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4、生态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圍繞武陵山區生态産業綠色發展等科學問題,綜合運用動植物資源學、生态系統服務流、可持續生态學和生态旅遊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從理論-技術-産業等層次,開展農林、旅遊、健康等資源的開發與生态承載力間的平衡、特色生态資源的産業化技術研發,為區域社會經濟綠色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圍繞武陵山片區城鄉發展等科學問題,在生态環境保護與資源評價、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發展、中小城鎮規劃與景觀設計、3S技術(GPS、GIS、RS)的綜合應用等方面開展研究,重點開展城鄉規劃理論、生态環境保護、生态資源管理、地理信息應用、傳統村落保護、鄉村規劃與設計等方面的研究,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态文明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