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4永利集团
永利概況

3044永利集团創辦于1983年,是在原77779193永利生物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教學研究型學院。學院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24年獲得生态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目前下設生物科學系、生物工程與技術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現有在籍全日制本科生1400餘人,研究生200餘人。

304am永利集团目前擁有生物科學(含師範)、生物工程、環境工程3個全日制本科專業。其中生物科學專業是國家一類特色專業和國家一流專業,環境工程專業是湖南省一流專業,生物工程專業是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特色專業。擁有生态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和生态學2個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授權點,資源與環境、生物與醫藥、生物教育等3個專業型碩士授權點。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58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41人,博士生導師7人。教師隊伍中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湖南省海外名師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選8人,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3人,湖南省芙蓉學者青年計劃學者2人,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10人。學院還從中國科學院、複旦大學、中山大學等院校聘請了15名專家擔任特聘教授。

學院始終堅持“以本為本”,高度重視課程和教學條件建設。建有國家級一流課程1門,省級一流課程5門,省級精品課程1門。“原本·武陵”創新創業實踐營和“大湘西生态問診”等實踐類課程特色突出。學院教學實驗室面積達6000餘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4000多萬元。建有“基礎生物”、“生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多個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設實驗室。其中“基礎生物學實驗室”為湖南省基礎課示範實驗室。學院建有湖南省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創新創業教育中心、湖南省優秀實習基地等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基地。擁有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面積最大、功能最齊全、藏品最豐富,集教學、科研、展覽為一體的77779193永利武陵山生物科學館和标本館,收藏各類植物标本12萬餘份、動物标本1萬餘件。

學院學科建設特色鮮明。“生态學”為國家民委重點學科,位居全國學科評估排名前列。建有“杜仲綜合利用技術國家與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武陵山區)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武陵山區生态保育與資源可持續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錳鋅礦業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技術湖南省工程實驗室”、“生态旅遊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國家與省級學科研究平台10餘個。建有以“武陵山區猕猴桃研究中心”、“環境毒理與環境恢複研究所”為代表的一批有影響的校級科研平台。學院是中國生态學會、動物學會理事單位,中國植物學會藥用植物與植物藥的常務理事單位,中國杜仲産業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湖南省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單位,湖南省生态學會、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單位。

學院堅持科研與教學并重,成果豐碩。近年來,共承擔各級科研項目20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近40項,科技部平台建設子項目5項;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20餘篇);申請獲批國家專利40餘項;出版著作和教材10餘部;獲得湖南省科技獎勵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其他獎勵及鑒定成果20多項。學院緊密圍繞武陵山區社會經濟發展,開展區域生态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依托猕猴桃、莓茶、杜仲、大鲵等生态資源開發了系列産品,成果轉化促進了湘西人民脫貧緻富。其中“米良1号”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扶貧開發項目,從猕猴桃中提取的“果王素”經國内專家鑒定“達到國内領先水平,填補國際空白”。

學院注重學生發展。秉承“至誠緻用,創新創業”的院訓,全面提升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設立了博聞、正大等獎學金支持學生成長成才,取得了豐碩的成績。學院學子先後獲得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大賽、“挑戰杯”賽、“創青春”創業計劃賽一等獎2項、二等、三等獎多項,獲得省級以上各類獎勵300餘項。學院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考取研究生的比率連年位居全校第一,平均高達40%以上,優秀班級考研錄取比例達到60%。學院與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培養本科生,多年來40餘位學生獲得中山大學和77779193永利共同頒發的學曆證書。

學院建立以來,共為社會輸送了10000餘名各類專業人才,培養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傑青和優青,全國創業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志願者,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獲得者,特級教師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人才。

版權所有:3044永利集团 Copyright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