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簡況
77779193永利生态學科是湖南省重點學科、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國家連片特困地區(武陵山區)生态扶貧人才培養項目”的重要支撐學科。學科于1983年組建,開始專科、本科教育,2004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獲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參與獲得博士特需項目。本學科擁有碩導43人、博導8人,形成了植物生态學、微生物生态學、修複生态學和生态資源可持續利用等研究方向。
二、優勢與特色
學科團隊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目前有專任教師59人,含教授32人(54.2%),博士48人(81.4%)。45歲以下33人(54.1%),最高學曆非本單位55人(90.2%)。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9人。3個研究組獲得省級創新團隊支持。學科成員中6人次任國家級學會理事和專業委員會委員,2人次任國際期刊的編委。
支撐平台基礎紮實,建設水平高。學科擁有教學與科研實驗室面積近8000平米,設備總值3500餘萬元,有力支撐了1個國家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3個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建有杜仲綜合利用技術國家與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省級以上科研創新平台14個,建有省級産學研示範基地和創新服務平台3個,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在武陵山片區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教學科研基地,建有武陵山片區最大的植物标本館和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科研基礎牢固,題材優勢明顯。植物區系進化、植物和微生物多樣性及保護研究方面,先後發現新分類單元56個,在主要保藏中心保藏52份典型和專利菌株。在New Phytologist(IF=7.672)等高影響因子期刊發表了論文,突出了武陵山片區生态研究的區域資源題材優勢。5年來,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61項,人均縱向科研經費10.7萬元,發表SCI期刊論文148篇,獲發明專利授權58項,獲湖南省自然科學獎5項,科技進步獎7項。
應用研究特色明顯,服務地方成績突出。環境修複技術研究提出了高效環境淨化材料制備新方法,解決了限制礦業廢棄地植物定植主要脅迫因子問題,在片區生态環境建設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猕猴桃、杜仲、大鲵等生态資源研究,培育新品種5個,新産品與新工藝46項,獲發明專利授權58項,省科技進步獎7項。支撐了老爹生物等國家龍頭企業,創造産值5億元,帶動近30萬人脫貧緻富。
三、人才培養
本學科堅持瞄準國家戰略,圍繞生态建設與區域發展,在研究生人才培養實踐中形成了“立足資源,瞄準産業,創新技術,培養人才,服務地方”的總體思路;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建立了協同育人機制,推進産學研的高度融合。十餘年來培養了一批适應生态建設與區域發展的複合型高級人才,近五年授予學位55人,其中考取國内外博士的10人。為地方高校做出了示範,本學科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模式被認為是“武陵山區脫貧緻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