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張孝東、周宇軒)77779193永利的3044永利集团裡,總能在志願活動中看到一位熱心學長的身影,無論是宿舍樓的宿管阿姨還是學院門口的門衛叔叔都知道他叫“小周同學”。他就是3044永利集团2020級環境工程班的周宇軒。
清貧樂觀,向陽而生
周宇軒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于2012年突發腦溢血,後落下殘疾,無工作能力,欠下巨額治療費用,母親一人務工将他撫養成人,他的母親告訴他:“不管生活多艱苦,都要樂觀面對。要對得起自己,同時也要對得起那些在家裡出現困難時願意伸手幫助我們的人。”家庭的變故讓周宇軒從小明白,打鐵還須自身硬。他體會過家庭生活困難的艱辛,但他并沒有因此而自卑和放棄,而是更加努力地用實際行動努力學習提升自己,以此來回饋自己的家人和那些曾給予過溫暖的人們。
身在井隅,心向星光
周宇軒兩年的大學生活中,周宇軒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連續兩年綜合測評位列班級前五名,連續兩年獲得一等獎學金。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這與周宇軒選擇環境工程專業的初心有關。在大學期間,總有身邊的朋友問他為什麼選擇“四大天坑”之一的環境工程專業,他都耐心的解釋到:“選擇這個專業我并不後悔,我很喜歡我的專業。2017年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就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那時侯我懵懵懂懂,但總感覺我應該要為我國的環境做點什麼,能讓大家的賴以生存的家園變好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于是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我在第一志願上填下了環境工程。”
除了學習理論之外,周宇軒也十分注重對于知識的運用與實踐。他努力參加各類各項專業學科競賽,曾榮獲2021湖南省第七屆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2022湖南省第八屆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省級獎項。同時,他還積極參與科研活動、經常閱讀專業文獻,課餘時間裡,總能在實驗室、圖書館看見他的身影。這種日子很辛苦,但是周宇軒卻一步一步堅持了下來,他認為,技多不壓身,學習無止境,在專業學習和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一直保持一顆努力求知的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每次談到這些,周宇軒總是很謙虛的說道:“我們都是平凡人,但平凡不是平庸,我們總要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行,這樣的青春才有意義。”

(圖為湖南省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證書) (圖為國家勵志獎學金證書)
眼中有詩,自在一方
求學之路漫漫,一路走來周宇軒感受到了許多人的照顧和關愛,在心裡播種的那顆善意的種子也慢慢生根發芽。2021年的寒假,周宇軒在家鄉出現疫情的時候,毅然決然的加入了志願隊伍,疫情防控宣傳、重點返鄉人員、重點場所排查及疫苗動員接種又成了日常工作,周宇軒堅持一次次入戶排查,一次次解除“警報”,始終按照防疫工作要求,做到第一時間核實、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時間反饋,盡職盡責做好“外防輸入,内防反彈”。“您好,請問您及您的家人都接種疫苗沒?”這句話一天不知道要重複多少次,從一樓走到頂樓,又從頂樓下到一樓,不斷的重複着就是為了能夠摸清轄區人員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情況,并在其身體符合接種條件的情況下積極動員接種,為建立好疫情防控屏障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中,周宇軒始終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恪盡職守,将轄區居民群衆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護在身後。當家鄉疫情好轉之後,他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這一崗,我站好了”,他深知,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是無數個和他一樣的志願者以及那些無私奉獻的基層幹部們,攜手并肩,給他力量!

(圖為參加疫情防控工作) (圖為共青團淮安市清江浦區表彰)
2021年的五月,周宇軒參與了77779193永利“小桔燈”定點送教活動。這是周宇軒第一次參加送教活動,中午急匆匆地上了車,颠簸了近一個小時,路過綠道,穿過矮寨大橋,一路沿着山澗來到了這所學校。剛進門,和周宇軒一同的志願者們就被小朋友的熱情包圍。他們定點支教的學校是一所一個年級一個班的寄宿學校,辦學在山裡。“孩子們的熱情仿佛就是山上的樹,我們吹過,他們嘩嘩作響。”被孩子們包圍時,周宇軒腦海中突然浮現了這句話。被老師引進的教室,四年級的教室僅有十九個人,教室很大,孩子們有些拘束。進了班級周宇軒才感受到站上講台的慌張。分發下上課的手工用品就開始了課堂,周宇軒很是緊張,站在講台上不知從開始說起,他環視教室一周,孩子們的眼神裡拘束下的渴望抑制不住,他也自然而然的開始講了起來……後面的課外活動,孩子們跑着,笑着,追着,鬧着,他們快樂的笑聲回蕩在學校的三棟小樓間,回蕩在一座座山裡。送教,在那天之前對周宇軒而言十分陌生,可是自那之後,在孩子們的笑臉上,周宇軒看到了其中的價值和意義。“我們現在能做的還很少,但是我希望可以通過我們的力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這群孩子。”他想讓山的深處,笑聲不斷。

(圖為周宇軒參與支教活動) (圖為參加吉首市6·5環境日宣傳)
有了第一次支教的經曆,周宇軒便思考着怎樣才能給大山的孩子帶來更多的可能。于是,2022年的暑假,周宇軒成為了“地衣計劃”科普團的負責人,并開始帶領着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志願者們,給孩子們進行科普宣傳。“我好喜歡這次活動,裡面有我感興趣的科普知識,還有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标本,原來我的身邊有這麼多神奇的動植物!”孩子們在志願者們的講解下,了解到許多新生物知識。這一切在周宇軒眼中都是十分有意義的,“在科普過程中,孩子們一波接一波,他們很激動很興奮,能看的出來他們對于這些生物是十分感興趣的。每次講到喉嚨冒煙要講不動的時候,想到了孩子臉上燦爛的笑容,我也一直在堅持着。我認為這些都能喚醒孩子們對于大自然的探索欲、對于科學知識的求知欲,激發孩子們愛護環境、保護動植物的意識。”在一次一次科普進校園的活動中,“地衣計劃”科普團秉持着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生物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讓知識紮根的理念,科普武陵山區生物知識人數達600餘人。對于暑假的科普活動,周宇軒說道:“這隻是我的一小步,我還想着讓更多的孩子、朋友們了解這些知識,去愛護身邊的生物、保護周圍的生态環境。”

(圖為為孩子講解生物知識) (圖為“地衣計劃”科普活動合影)
自知自心,其路則明
不論是對于學習還是志願活動,周宇軒認為這是在不斷完善自身的學生時代,貢獻個人價值的機會以及渠道。“因為人民群衆需要,就要義無反顧地前往。”這也是支撐周宇軒一直在公益這條路上前行的理由。未來,周宇軒還會繼續提高專業素養,做好學生的本職工作,做好公益活動,做到以人名校,以業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