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莫慶榮、肖麗)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為促進學院各民族學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并增強他們對内地民族地區紅色革命文化的了解,,11月4日,我院黨委組織各民族學生代表赴湘渝黔三省交界的茶峒、洪安兩鎮開展研學活動。我院來自全國各地的42位民族學生在學院黨委書記歐陽大文和輔導員任志君、袁建平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一天内容豐富、印象深刻的紅色研學之旅。研學活動由袁建平老師負責解說。
研學隊伍首先來到了茶峒古鎮的碼頭邊參觀。袁建平老師向大家介紹說這個地方是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小說《邊城》所描寫的原型地,這個渡口就是小說的主人公翠翠當年與爺爺擺渡的地方。河這邊是湖南的茶峒鎮,河那邊是重慶的洪安鎮和貴州的迓駕鎮,靠這條河把三省的人民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素有“雞鳴三省”“一腳跨三省”之美名。在過去,這條河是這裡主要的水路運輸通道,從這個碼頭坐船可以到常德、入洞庭湖、出長江,所以商船和人員往來不息、貿易繁榮,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比較繁華的邊境集市景象,像熱鬧的小城市一樣。在抗日戰争時期,因為這裡水路運輸方便,加上1936年修通的湘川公路從這裡經過,大量内地的人員、學校内遷到這裡,使得這裡更加熱鬧非凡,人們形容當時的茶峒為“小南京”。
聽完袁老師對茶峒和碼頭的介紹,同學們懷着激動的心情,乘坐“拉拉渡船”從湖南的茶峒碼頭出發,不到2分鐘就來到了對岸——重慶的洪安鎮碼頭。走出渡船,登上一段碼頭台階,就來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部舊址。看着舊址内陳列的革命文物、曆史圖片和文字介紹,各民族同學深入了解了舊址的曆史故事,不禁感歎革命先烈為新中國前赴後繼的堅毅決心與頑強意志。
在走向大西南紀念碑前,陽光下鄧小平同志題寫的“走向大西南”五個大字熠熠生輝,同學們肅立碑前,袁建平老師向同學們講述1949年10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第二野戰軍挺進大西南時,在這裡留下的光輝曆程和曆史記憶。研學旅途的最後一程是國立八中舊址。在一棟棟飽經滄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老建築前,聽着袁建平老師的講解,同學們了解到國立八中筚路藍縷的建設曆程,了解到無數教師以畢生心血培育了一批批優秀學生的無私奉獻。當年,這裡的青年學生和老師們,既搞學習教育又搞生産勞動,還要支援前線,他們與當地的老百姓相處融洽,互幫互助,促進了這裡的文化提升、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為抗日戰争和後來的解放戰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盡管邊城、洪安古鎮在歲月洪流中飽經風霜,但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這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三省相連的各族人民通過逢年過節、趕集貿易、婚姻嫁娶、交友走動等方式,如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團結、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此次研學之旅的順利開展,得益于學院黨委對促進民族團結教育的高度重視,這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平台。此次研學不僅是對革命先烈的緻敬,更是對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升華。通過此次研學,同學們深刻認識到,民族團結是國家繁榮富強的重要基石,今後他們将更加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安定團結局面,要愛黨愛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負青春,不負韶華,要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族偉大複興而貢獻青春力量!
(審核負責人:尚久)